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 >

第五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作品展示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5日  浏览次数: 844

打印

       第五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活动以“砥砺辉煌十年 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通过大视角、小切口的故事形式,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实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在服务保障国家安全国计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第五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活动已在人民网专题网页展示,现将二局(集团)两篇入选作品展示如下:

仰望穹宇,丈步大地

       一副黑框眼镜,一头灰白,不说话时,紧抿的唇形成嘴角下压的弧线——80后博士王锦荣似乎总在思考着什么。但是经过一番交谈,这位略显儒生气质的“地质人”,又极像是盘旋在藏地高原的苍鹰,他的思维如雄鹰展翅翱翔般自由驰骋,目标极其明确,随时做好俯冲扑食的准备。

勇闯藏区迎蜕变

       2010年,王锦荣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毕业后,来到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以下简称“二勘院”)工作。上岗第7天就被安排进藏工作,这一去,就是连续六年在高原开展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有一次和同事去山南琼结县采集岩石化探样,差点把命留给了大地。王锦荣回忆说:“高原峡谷切割深,高差超过1000米,山脊两侧主要是容易风化的橄榄岩等,稍不留心就会踩碎它们,跌落下去。”那天,在完成最后一个采集点之后,夜幕降临,他们只能脱下外套结成绳子,相互牵着摸索下山,好几次踩到碎石滑倒,幸好都有惊无险。

       白天出野外,晚上利用休息时间整理内业资料,翻看地质勘查相关资料。从2010年到2016年,王锦荣从技术员成长为专项项目负责人,参与和主持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获得多份优秀设计、优秀成果报告,也荣获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原始资料质量展评一等奖、二等奖、优秀个人各一次。他的踏实努力和扎实理论功底得到同事领导的一致好评。

艰辛攻博获佳绩

       2013年,院里为王锦荣报名在职博士班,他决定利用自己在西藏参与项目的优势完成博士论文,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形。博导又在千里之外的武汉,项目经费也需要自己盘算,千头万绪找不到出口。在青藏高原的夏天,晒得皮肤上渗出了油;冬天,朔风吹裂手指鼻子渗出了血,这些王锦荣都能克服。但是,这次攻博让他失眠了。

       直到读博第三年,王锦荣争取参与了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一个项目,论文开题才算有了着落。也在这年,他的孩子出生了!但初为人父的快乐是短暂的,因为他每年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不超过80天。为了达到项目测试的最好效果,他跑了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西安和天津地调局地调中心等好几个点进行测试工作,可以说是跑遍中国“东西南北中”。

       2020年,他如愿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还以福建省地质学会排名第一的得分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

多面突破“大地质”

       同年,王锦荣主动“揭榜挂帅”担任科技创新部总经理,同时还挂一块“招牌”即勘查技术部。

       在地质行业中,要想获取专利是很难的,但是王锦荣敢于大胆寻求突破。他发现,钻探、槽探、地质填图、物探、化探等这些看似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将它们进行提炼组合,就会是颠覆性的革命。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除了上班时间,总是把自己埋在书堆和实验室里,一本本厚笔记添加了密密麻麻的苍蝇小字。终于,“一种矿区地质勘查方法”的专利诞生了!除此之外,他还申报了两项铌钽和金矿有关的发明专利,获得了八项实用新型专利发明。

       获得成就从来不是止步不前的理由。王锦荣要从传统陆地作业延伸到海洋领域,谋求“大地质”发展突破。今年3月份,二勘院成功中标“某海砂资源储量勘探调查项目”,该项目可是总局系统内为数不多的海砂资源勘查项目。基于此项目,二勘院将开展海上钻探一孔双用(既生产又科研)产学研用配套,王锦荣科技创新团队成功获批总局系统第一个海洋碳汇项目。

地学科普显担当

       “我们建成了福建省首个面向中小学生的‘沉浸式’体验地学科普基地!”王锦荣像个孩子似的迫不及待向每个人介绍自己的“骄傲”。为了建造福州高新区和中国冶金地质地学科普基地(以下简称“地学科普基地”),他想方设法与地方政府及所属教育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局、中小学等相关单位进行沟通。被拒绝过,也被否定过,他都咬牙坚持。如果说多方协商最后达成一致,看似是因为王锦荣的“三寸不烂之舌”和专业精神,不如说是他一个人打动了一群人。

       地学科普基地的展厅分为五个知识板块,并以“立足地学、始行天下”为主题配套有多功能报告厅。展品有来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有产于西太平洋4000米水深的锰结核,有从外太空坠落在西北非的球粒陨石等。王锦荣还组织团队成员为学生小志愿者进行培训,并定期开展科普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二勘院受邀成为福建省地质学会主办的“第53届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协办单位,王锦荣负责主持协办有关事宜。

       如今,身为二勘院副院长(兼科技创新部总经理)的王锦荣已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绿色矿山建设专家库专家和福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专家,并且获聘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专业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硅酸盐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截止目前,王锦荣共发表科技论文21篇,其中第一作者核心级以上文章已有9篇,3篇第一作者的文章均获福建省地质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作者:詹欢欢)


坚守初心使命,用快乐诠释地质人生

       他是一位来自草原的蒙古族汉子。乐观豁达、勤勉敬业、一丝不苟,是他给同事们留下的第一印象。2006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始终坚守在地勘一线。从雪域高原到茫茫戈壁,从巍峨的冈底斯到秀美的武夷山,他用双脚丈量着山河,丈量着自己的人生之路。特别是近几年,工作重心转移至闽中金银成矿带,在他的带领下,历时三载,破茧成蝶。福建某矿区详查阶段地质工作取得新的找矿突破——完成了矿区金银矿“详查—勘探”阶段工作,发现并提交了一处可供开发的金银矿矿产地。他就是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地质勘查部副经理、福建某矿区金银矿详查项目负责人杜庆安。

坚守地勘初心,实现找矿突破

       在地勘行业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2003至2019年期间,冶金地质二勘院在福建某矿区开展了大量的普查及详查阶段地勘工作,历经数十年不断努力,虽历经曲折,但矿权勘探工作从未停止。

       2019年4月,杜庆安主动请缨,担任该矿区金银矿详查项目组长,开始着手开展详查地质工作。善于钻研的他坚信,一定能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让这个老矿区焕发新活力。他和项目队伍根据精心研究详查设计要求以及现场踏勘情况,一致认为按照设计思路开展勘查工作是合理的。但经过近半年的实施工作,找矿效果并不理想。此时,投资方希望项目组能尽快提供一个“建设性意见”。为此,他屡次带领队伍野外踏勘、会议研究,从大处着手、于细处佐证,以“攻深找盲”为思路,以一手资料作依据,寻找突破口。经过综合研究,调整了找矿方向,即针对地表矿化较差,且深部未验证的矿化带开展勘探工作,主要投入钻探工程验证、系统加密,同时辅以硐探工程验证,确保勘查质量。

       经过对矿区地质资料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他胸有成足:“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有所收获”。2019年底至2021年,在两年多的详勘过程中,他带领项目组创新找矿思路,大胆假设、细心求证,加上科学的工作方法,所布的多个钻探工程均发现了高品位矿化,经估算进一步扩大了矿床规模,终于实现了找矿突破。

       2021年10月至11月,他带领项目组扎根一线,每天加班加点,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由他组织和编写的野外勘探总结和勘探报告分别通过了院野外验收和专家组评审。至此,该项目历经19年,全面完成了普查、详查、勘探各阶段工作任务,达到了勘查目的。

坚持精抓细管,建设和谐团队

       杜庆安常跟项目组其他成员说:“项目精细化管理,始于转变观念,重在狠抓落实,是未来项目管理的必然之路”。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带领整个项目组一改粗放式管理模式,将扎实严谨、精打细算的工作作风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身为项目“大管家”,他以身作则,带头严格遵守项目管理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充分做到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管理。这不仅提高了项目组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更是增强了全体项目组成员的责任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项目保时保量保质完成勘探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在杜庆安的野外工作日记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地质勘探是一个多工种、多工序互相协作配合的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他,有了科学、风险、吃苦还不够,还需要十分注重团队的建设。项目队伍是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从工作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三代人互相交流、学习、进步。在野外勘查工作现场,他心怀虔诚之心,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老同志们的那种任劳任怨、积极奉献、务实肯干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现在青年人学习。我们这一代人,得多多学习前辈们的那种‘干劲儿、韧劲儿’。”为此,他经常鼓励引导项目年轻同志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冶金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引领他们找准发展方向,定位自身优势,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在项目上成长成才,在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坚定理想信念,诠释快乐地质

       在《勘探队员之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富饶的矿藏。”作为从事地质工作的人,每天迎来日出,送走晚霞,都经历过野外找矿工作的充实,也都备尝艰辛。在交谈中他说到,“既然选择了地质勘查,我们就要把它当做一个事业来做,并且做一个快乐的地质工作者。有的人工作之余花钱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而我们是在野外锻炼身体的同时做事业。我们要学会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样,你就会拥有快乐充实的生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这十几年的地质生涯,锻炼了他严谨细致的作风,以苦为乐的态度,甘于奉献的精神,善作善成的底气,锻炼了他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不推诿、不抱怨、不懈怠,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他说:“找矿,于国于民都有利,我要把它当做自己的一份事业,用心用情做好它。”

       一路走来,杜庆安把自己最好的青春献给了他热爱的地勘事业。谈及未来,他说,他会继续努力践行他作为一个冶金地质人的初心使命——坚守地勘初心,牢记地勘使命,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在快乐中享受地质人生。(作者:陆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