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 >职工作品 >

师夷长技以自强,“青”舟不惧万重山

来源:黄艳娜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0日  浏览次数: 76

打印

师夷长技以自强,“青”舟不惧万重山

                 ——党日活动观“最忆船政”有感

 

 

闽水泱泱,镇海涛涛;苦中作乐,舟渡吾志。

去闽江之畔马尾船政,翻阅它的前世今生。一艘踏浪前行的铁甲战舰,承载着百年峥嵘,注科技力量之擎,乘青衿鸿鹄之志,在岁月的潮流中,沉浮一生,不虚此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冶金地质二勘院党委组织全院党员回到了这个中国挑战海洋、睁眼看世界的起跑线,领略中国船政百年向海图志的风采。

国门外,是野心横行的侵略瓜分狂潮;学堂内,是发奋图强的学技报国豪情;海域中,是同舟共济的死战不退魄力。面对破浪中的刀光剑影,耳畔的鼓角铮鸣如江河交汇处的熠熠荣光,辉映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血脉觉醒之魂。左宗棠有言“欲防海之海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创办船政学堂的思想在暮气沉沉的沿海之涯推开了一扇窗,吹进了一股“振奋精神,破处耳目近习”的革新旋风。在惊涛骇浪中砥砺前行的不止是华夏少年郎的奋战身影,更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变革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人才教育并进的科技强国精神……这些在炮火熊光中不断淬炼的烁烁精髓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它照亮了追求卓越的道路,坚定了吾辈接力前行的初心使命。

“革故鼎新,开风气之先;科技创新,破新质难关。”百年征程,开拓创新,九万里风鹏正举。正如今,到处是鲜活的创造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之“新”,其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作为一名地质行业工作者,传统的地质工作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亟需加速升级转型,向民生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转变。在二勘院领导的带领下,我院在地质领域内不断融入新的血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谋划改革转型发展,将大地质与生态、环保、地灾、海洋等不同专业领域贯通,不断推进绿色成为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例如,我院勘查技术部申请的“海洋碳汇”科研项目,锚定“双碳”发展目标,助力我院地质进军海洋领域;我院生态环境部也秉持“地质+生态”这一理念,深耕改性牡蛎壳联合微生物强化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对接乡村振兴,服务生态文明。这些无不体现着我院传承科技创新精神,以地质工作者视野,纵抱负与爱国情怀于华夏山水之间,以藏不住的红心隐隐、涌不断的热血滚滚,澎湃着星星之光助力于中华远大征程。

孟子曾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今朝青年郎既怀有楚囊之情,则应以纯粹寸心报予华夏。感涕于马尾铁甲战舰上红旗背后的无数先烈;难忘于直面敌军攻击时战士高吭的声声“开炮”;震撼于淋漓鲜血汇入江海奔腾着华夏精神乘长风而破万浪。先辈们不负“天降大任于人也的时代使命,吾辈生于荣光之中更应当传承红色血脉,用与时俱进的创新与技术筑五星红旗万世千秋。细数算来我与地质专业的接触也近7年有余,自加入二勘院以来,更是将这多年的学习重新提炼,不断开拓融汇其他专业,形成“地质+”专业思维。以地质之基,叩海洋领域之门,从岩石地球化学角度延伸至稀有矿物微观结构研究,自传统地质工作出发囊括工程技术测算……短短的一年以来,在二勘院突破局限、创新创造的氛围中,我在不断地成长,也不断地意识到,“小我”的不懈奋斗,“无我”的实干担当,方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大我”。“积水成洼,积土成山”,新时代的青年当不惧渺小,不畏路遥,致力于奋斗路上的每一个小目标,汲取榜样的力量,不断创新,为祖国的锦绣山河添上青春炽热的色调。

生于繁荣昌盛之华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属吾辈青年之幸。前有烈士披荆斩棘换新月,也有勇士敢于斗争搏创新,前人的答卷已经书写,时代的接力棒正代代相传。《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潮海滂滂,人生漫漫,应当以坚韧赤心舟渡己志,以凌云之志直上九天,以红旗所指心之所向,在中国这艘巨轮驶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瀚时代的浪潮中,同舟共济,死战不退!